在90年的辦學過程中,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傳統深厚,名師輩出。當下,如何凝神靜氣做學問,推出經典之作?這是中國所有大學面臨的共同問題。
  南方日報記者近日獨家獲悉,近幾年中大“低調”推出了“人文學科中長期重大研究與出版計劃”項目,入選學者不設考核、不問產出、不予驗收,任由學者自由探索,此舉意在推出若干具有經典傳世價值的研究成果。
  長期計劃項目需10-15年
  據悉,中大在人文研究領域啟動的計劃,正式名稱是“中山大學人文學科中長期重大研究與出版計劃”。這是一個不設目標的長期計劃,一般需要10-15年以上,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
  “用哲學的話語方式來說,它表達的更多是一個寄寓於未來的希望,而不是一個當下的製作計劃。這完全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公益事業。”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倪梁康表示。
  “現在往往要求出人才比種樹還快,這樣早見成效、快見成效而產出的人才,就像打了催熟劑,並非天然生成,難耐時間檢驗。讓出成果的節奏慢下來,才有可能出大才,這才是種樹,而不是植草。”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吳承學認為,該計劃顯示了學校管理者不考慮短期可見的政績,而更註重成果的生命力及其公共性。
  早在這一計劃推出之前,中山大學就在這一學術理念引領下,加強基礎資料文獻整理與研究,出版一批具有傳世價值的文獻叢書,包括《清代稿鈔本》(150冊,2010年後出版50冊)、《國家圖書館藏清代檔案文獻彙編》(100冊)、《辛亥革命稀見資料文獻彙編》(45冊)、《清代兩廣總督衙門殘牘》(8捲)、《清水江文書》(33冊,2010年後出版10冊)、《清車王府藏戲曲全編》(20捲)等大型珍稀文獻,有效提升了相關學科領域的學術聲譽和研究水平。
  考驗學者精神面貌學術良知
  然而,打破量化考核、沒了指標束縛的“緊箍咒”後,學者應當如何做研究?怎樣的成果才能傳世,成為經典?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黃天驥認為,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除了文獻價值,更應包含一些學術思想,顯示出編纂者的精神面貌和學術主張,正如陳寅恪先生那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此外,團隊意識也很重要。
  吳承學教授認為,具有經典價值的作品有兩點顯著特征:一是超越性,即超越前人,超越當下,指向未來。二是抗磨性,有一種強大的學術力量足以抵制時光的流逝和淘汰。
  “其實,關鍵不是哪種評價體系,而是在於整個社會的學術風氣和學者的學術良知。”吳承學教授認為,免於考核,不設指標,是一種信任,這其實是一種更高的、無形的指標。對於有責任感的學者來講,對學術都有近乎信仰的敬畏之心,沒有具體指標反而不免有些壓力,肯定要想方設法突破自己的局限。
  倪梁康則期待,這一計劃會在這個盛行“暢銷書”的時代催生出一批“常銷書”,因而這些作品或有可能代表著一些後人繞不過去的思考結論和精神財富,因而具有一版再版的閱讀和研究的價值。
  ■學人風貌
  中大中文系教授黃天驥:主編5000萬字《全明戲曲》
  已經80歲的黃天驥精神矍鑠,至今未退休。2011年至今,他正在花大氣力主持編纂《全明戲曲》,這將是一個龐大的項目,全部整理出來,起碼有五十冊之巨,共計5000萬字。《全明戲曲》分為“全明雜劇”和“全明傳奇”兩個部分,計劃搜集並整理全球現存的所有明代戲曲。
  “編出來水平高低就看收集得齊不齊。”黃天驥表示,由於很多原始文獻散落海外,一旦發現了就要查找、複印甚至摘抄,這耗費不少時間。此外,整理明代戲曲,斷句是最難,很多曲牌不通俗,背後有很多典故,很考驗讀曲的能力和功夫。
  “這部書5000萬字我每個字都要看,儘管這項工作很耗眼,是個苦差事,但是我不能不完成,因為要為學校、為社會做一件有意義的事。”黃天驥說。
  中大中文系教授吳承學:致力傳承斷裂的傳統
  “自西學東漸以來,中國學術發生重大變化和轉型。中國傳統的‘文章學’系統完全為西學的純‘文學’系統所代替。這固然有其積極意義,但同時帶來傳統斷裂的嚴重後果。”中大中文系教授、長江學者吳承學告訴記者,最近二三十年,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傳承斷裂的知識傳統,倡導回到中國傳統文章學文體語境里研究中國文學,而最終目的是建立有現代意義的中國文體學。
  圍繞這個目標,他今後主要的研究計劃是,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主編五捲本《中國古代文體學發展史》,同時,為中國文體研究做些基礎工程,比如撰寫《中國古代文章文體史料集釋》等書。
  此外,記者還獲悉,吳承學教授目前正在主持《全粵詩話》整理工作,目前所收詩作數量已超過《全唐詩》。
  中大哲學系教授倪梁康:“心少旁騖”投入學術
  關於人文學科中長期重大研究與出版計劃,幾乎從不接受媒體採訪的中大哲學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倪梁康,“破例”接受了南方日報的專訪,談了他的學術思考。
  倪梁康告訴記者,目前他正在著手進行“心性現象學研究”,這是一種對意識本質的現象學研究的嘗試。他希望通過現象學的本質直觀方法,借助於東西方哲學中的傳統思想資源與現代哲學的研究成果,系統探討並全面把握人類意識的普遍的結構形態和普遍的發生法則。新近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兩捲本譯著《人生第一等事——王陽明及其後學論“致良知”》,便是心性現象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我在退休之前盡可能地集中精力,‘心少旁騖’地投入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之中。”倪梁康說。
  相關
  中大明年開招
  古籍修複研究生
  為了保護重要典籍、文物,培養國家古籍修複人才,10日,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中山大學圖書館與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及廣州圖書館在中山大學東校區資訊管理學院舉行了中山大學圖書館情報專業碩士聯合培養簽約儀式。據悉,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將定於2015年正式招收、聯合培養“古籍修複與保護”及“圖書館管理與服務”方向研究生。本次簽約後,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將成為國內第一批招收“古籍修複與保護”方向研究生的高校院系。
  古籍修複與保護專業人才的一直缺乏,數以萬計的重要典籍、文物亟待修複與保護。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表示,古籍修複與保護人員一般需5年以上學習才具備個人操作能力,而此次的聯合培養方案將對古籍的修複與保護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招收的專碩日後將有機會到國家圖書館實習。
  據瞭解,圖書館管理與服務方向的專業碩士培養將致力於提高廣州圖書館人才隊伍的管理與服務素質,通過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相互結合,在鞏固圖書館在職館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其解決圖書館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廣州圖書館的隊伍發展和世界一流城市圖書館建設提供保障。
  南方日報記者 雷雨
  實習生 張安格 蘭忠偉
  通訊員 王麗霞 劉嘉 蔡珊珊  (原標題:打破量化緊箍咒 慢工細活傳經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b60qbtqx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